科技与学术

TECHNOLOGY&ACADEMY

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与学术

关于全新IPD项目交付模式实践的探讨

作者:ruisoncom 文章来源: 点击数:374 更新时间:2021-04-20 13:49:42

王世平 谢洪栋 冷明亮 李伟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传统项目交付模式普遍存在着管理低效、浪费严重、变更繁多等诸多弊端,已经难以满足业主对建筑性能的需求,严重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数字化进程的潮流中,集成项目交付(Integrating Project Delivery,IPD)作为一种全新的项目交付模式,因其在发达国家交付高性能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近年来,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致力于为业主交付高性能建筑,积极研究探索IPD模式,对IPD模式的概念、合同、案例、理论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多次考察国外研究机构、企业以及采用IPD模式建成投用的高性能建筑案例,与斯坦福大学综合设施工程中心(The Center for Integrated Facility Engineering,CIFE)等研究机构、DPR建筑公司等企业及多位高性能建筑的业主进行广泛沟通与交流,2018年6月,借助先进的精益建造(Lean Construction)理念和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在广联达智慧建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工程项目(简称广联达项目)中率先采用IPD模式,为IPD在中国的落地实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结合国外诸多成功案例及广联达项目IPD模式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IPD模式是成功建造高性能建筑的最有效方式,更是实现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手段。因此,认真研究和探讨IPD模式,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IPD简介

(一)IPD概况

美国建筑师协会将IPD定义为一种项目交付模式,在该模式中,人员、体系、实践活动和商业架构被整合进统一过程,借助协作平台,充分利用所有参与方的技能和知识,通过设计、建造以及运营各阶段的共同努力,减少浪费,使建设项目结果最佳化、效益最大化,给业主创造更大价值。

该项目交付全新模式始于英国北海石油钻井平台项目,在欧美地区迅速发展并逐步成熟,在众多交付项目中具有出色表现。根据国外相关调查显示,应用IPD模式,70.3%的项目实现成本节约、59.4%的项目缩短了项目工期、58.6%的项目实现了信息的充分共享利用。而目前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

IPD模式最终的目的,是在预算内安全、高效、准时的向业主交付高性能的建筑,并持续为业主创造更大价值。它以IPD合同架构为基础、以互信透明为合作准则,通过集成信息、组织、过程和系统,最终实现业主既定目标,主要体现了集成理念、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精益理念及持续改进理念。

(二)IPD可实现各管理要素的整合

(1)IPD模式是实现高性能建筑的必由之路。IPD模式以交付业主可建造、可使用、可运维和可持续的高性能建筑为根本出发点,围绕高性能建筑,IPD框架中集成信息、集成组织、集成过程和集成系统是实现过程的四大要素,可量化价值、模拟/可视化、协作/同地办公及生产管理是实现的基本方法,而明确各参与方的关系型合同则为其提供结构保障。

(2)IPD模式是践行精益建造理念的有效途径。精益建造理念的核心是消除浪费,持续改进。IPD模式促使各参与方以信任、透明和沟通为合作前提,以项目共同利益为出发点集体做出决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又不断强化了这一过程。在广联达项目上,业主、设计单位和总承包商同地办公、信息透明并可随时沟通,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及财力浪费。尤其在生产过程中,IPD模式有效保证了拉动式计划、末位计划、准时生产等精益方法的顺利实施。

(3)IPD模式可最大化发挥BIM、VDC技术优势。BIM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协同,其最大价值体现在建筑全生命期内各项工作的充分集成。而在传统模式中,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等相互独立,管理呈现碎片化,BIM技术大多停留在某一方某一阶段的应用。IPD模式使项目主要参与方更早的介入设计过程,各方互信合作,信息透明,以BIM为载体进行项目信息集成,并贯穿设计、施工及运维等阶段, BIM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虚拟设计与施工(Virtu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VDC)是对建筑项目多专业性能模型的应用,通过设定量化指标、优选最佳解决方案,辅助项目进行高效决策。未来BIM技术的多维精确模型将对VDC可建性分析、成本预算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IPD模式与传统交付模式的差异

与传统项目交付模式不同,IPD模式首先考虑项目整体利益,同时很好的兼顾了个体利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一)组织架构不同

传统项目组织架构中,工作流多为层次性、指令性、职能单一化的金字塔式,即筒仓式职能形式。承包商、分供应等只有在施工阶段才介入项目,无法深刻理解设计意图,更无法保证目标的完美实现。IPD模式中,其组织形式类似于单一目的实体(Single Purpose Entity,SPE),围绕项目共同目标,由主要参建方以IPD协议为纽带构建而成的虚拟组织。真正实现互信、平等和开放,并充分分享经验。缩短了管理路径,模糊了组织界限,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此种组织结构下,项目打破传统的商业模式,使得各方整体利益共同化。图1显示了广联达项目团队总体组织结构。

image.png

图1.广联达项目团队组织结构

(二)决策机制不同

传统项目交付模式中,项目决策的制定通常由业主独立完成,而在IPD模式中,项目决策的制定都是基于项目价值共同完成。依据决策制定原则、方法和流程集体决策重大事项,激励组织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证决策与项目目标保持一致,并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和理解。一旦做出决策,所有团队成员都严格执行。通过清晰地定义、强调和跟踪项目的价值,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为项目利益做出决策。此外,IPD模式召开紧急会议以解决突发事件,以便能迅速做出反应,并有效解决项目中的各类重要问题。

(三)合同形式不同

传统合同具有潜在的对抗性,违约行为的处罚条款和各种责任的规避条款随处可见。业主分别与设计单位、承包单位等单独签订交易型合同,造成各类合同的分层和离散,进一步导致建设环境的低效和复杂。IPD是基于信任的关系型合同,旨在消除合作障碍,协调各方利益,鼓励为项目增加价值。通过精心起草以保护各参与方合法利益,并实现最好的项目交付结果。合同结构反映了各参与方的合同关系,还免除了各方之间的责任,保证分享信息的安全性。

(四)风险管控不同

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责任和购买保险等是传统项目交付模式的通常做法。例如,为转移物料涨价风险、工程量增加风险、法律法规变更风险等,业主通常采用固定价格合同。因此承包商承担了过多的项目风险,这也是众多纠纷的来源。在IPD模式中,各参与方的风险与项目整体最终结果相关联,风险分配较为公平。只有实现整体项目利益的最大化,方可实现参与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各参与方相互合作,并相互帮助。这种为参与方提供奖励和惩罚的模式,促使各参与方以项目共同目标的实现为准则调整各自目标,共同努力以从根本上减少风险。

(五)分配机制不同

传统项目模式中,利润来自于合同价格和实际成本的差额,各承包方常采用非正常手段降低成本以谋求自身最大利益。各参与方盈利能力,与项目结果无关,甚至会导致低效和延迟。在IPD模式中,各参与方的回报与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相关联,利润与项目绩效挂钩。各参与方的利润从项目设计与建造过程产生的总收益中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配,并根据满足业主需求的程度获取奖励池中一定比例的奖励。

三、IPD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一)IPD模式的特点

(1)管理前置,尽早介入

IPD模式中,业主、总承包商、主要分供商、运维商等在项目方案设计前期即参与进来。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综合考虑建筑全生命期,基于BIM技术将信息进行集成,以决定设计能否增值以及对实现建筑既定目标产生的影响。同时尽早修改计划或采取干预措施,减轻负面影响、降低风险以及最大化增加项目价值,从而可从不同角度辅助项目决策,提升执行效率,减少变更,实现项目最大增值。

(2)协作透明,同地办公

在协同的工作氛围中,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进行跨专业合作,团队能够灵活高效地协作,访问最新信息并不断进行信息交互,共同使用集成信息以解决复杂问题。项目团队成员通过信息网络,可全面实时了解项目动态信息。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基于新型客户关系的承诺网络,高效沟通、明确“满意条件”,并为对方及时提供有价值的工作成果。同地办公是集成项目组织成员,主要包括业主、设计人员、总承包商、主要分包商及设备供应商等,在同一办公室(Big Room)内集中联合办公,使各方沟通更加全面、及时、高效,极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3)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是IPD模式中项目各参与方密切合作的基本准则。IPD模式中个体收益的多少取决于整体项目的成功程度,以及其对项目的贡献程度。此商业模式使各方与项目共同目标保持一致,并促使各方解决问题,而非推卸责任。此外,固定利润、可变成本据实调整、基于项目结果的利润等特点激励各参与方关注项目的成功,推动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双赢。

(4)关系合同,责任豁免

相比于彼此分散、相互防备的交易型传统合同,IPD中关系型合同可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信任,降低责任风险,提升内在动力以提升创造性,同时为各主要参与方之间的平等沟通提供架构保障。合同中包括的激励机制,用来鼓励各参与方创造更多的价值;责任豁免则鼓励各参与方大胆尝试,容许犯错,保护创新精神。其主要表现在强调项目整体利益最大化,各参与方高效沟通并彼此信任,在应对不可预见情况时具有高度灵活性,因此各参与方关系得以不断强化,并具有更多更稳定的未来合作可能性。

(二)IPD模式的优势

研究显示,采用IPD模式建造的建筑,建造过程在预算内完成且更加安全、高效,运维阶段性能更加节能、可持续,并得到业主的充分肯定。主要得益于以下优点:

(1)真正团队协作

业主或总承包商领导创建高度协同的项目团队,各主要利益相关方应尽早介入并形成新型合作关系。跨组织、跨专业的项目团队成员同地办公,在同一办公场所进行日常工作、交流和学习,逐渐形成团队意识。真诚、透明的开放式沟通助益项目团队建立互信和尊重。参与方之间的连接层级减少,连接力增强,极大减少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其中一方遇到困难,其他参与方可快速聚集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分享信息和经验,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促成了学习型团队的形成。共同学习又进而增加了信任,使沟通更加顺畅,协作效率更高,真正实现团队协作。

(2)集成项目信息

集成项目信息的目的是提高团队成员对现状的理解,以便其更好的分析问题并找到有效的可行性方案,做出精准预测,并最终实现最优化决策。作为IPD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工具,利用BIM技术可将各专业信息集成到同一模型中,关联信息数据库并贯穿项目全生命期,并为设计、制造、物流、安装、运维等提供全过程协同平台。信息以模型作为载体,协同应用是重中之重。相信随着计算能力的增强,以及云计算资源成本的降低,集成项目信息与计算机模拟交互融合,将创建更加优化的项目。

(3)集成专业知识

IPD模式要求施工单位、主要分供商、运维单位等在项目早期即介入项目设计与管理。各参与方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各自发挥专业特长,相互借鉴、相互弥补,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将各参与方的专业优势集中体现在建筑设计方案中,使之更具建造性、使用性、运维性和持续性。

(4)共赢共享机制

IPD模式建立了尊重、互信、协作、透明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机制、持续改进等对项目绩效具有积极作用。项目良性运转不仅得益于各参与方的高度信任及密切合作,更需要各参与方对项目风险的共同担当。超越传统的服务范畴,IPD模式促成了基于共同价值和互信的合作系统,项目中各利益相关方共同管理、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收益,实现最终各方共赢。

四、推动IPD模式在我国发展的相关建议

鉴于IPD模式下对各参与方的要求,结合项目实践,有如下建议:

(一)继续加强宣传,扩大行业共识。通过座谈、研讨、现场观摩、网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宣传IPD模式,让行业内外更多的人们了解IPD及其显著优势。同时促进行业从业人员对IPD模式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共同认识到IPD模式是实现高性能建筑的必由之路,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鼓励项目试点,及时总结经验。采取项目试点方式,优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对已经实践的项目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全面关注并认真总结IPD试点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时向外界进行推介,通过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推动IPD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三)尽快形成标准,保障有序推广。应积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囊作用,在专业课程设置、复合型人才培养、法务研究等诸多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推进标准规范制定单位/团体的密切合作,在夯实理论、规范标准等方面为IPD在我国的顺利推广提供保障。

(四)加快政策制定,营造良好生态。引导并鼓励业主尝试IPD模式,适当推行在医院建筑、办公建筑等领域采用IPD模式。同时,在政策制定、招投标管理、合同范本制定等方面应加快行动具备相关配套条件,为新型项目交付模式营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环境。


我国IPD模式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典型案例的成功实施,可为行业提供更多的宝贵经验,促进进一步了解IPD模式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为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明确方向。政府引导,科学决策,行业参与,因地制宜,为加快IPD模式的推广,应全面制定IPD实施标准,以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


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2020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龙奥北路8号玉兰广场6号楼25层 电话:0531-82927877